笔趣阁

言情小说>抗日之火力不足 > 第142章 工业奇迹(第2页)

第142章 工业奇迹(第2页)

延安的电报写的很明白,“你们要三个旅的人员可以,那就派出至少五十名各级指挥人员,协助河南新兵师的组建。否则,三个旅,门也没有!”

只要不是蠢货,就知道该怎么换,于是很快两百人的指挥队伍就陆续抵达洛阳城外。

王胖子带着四个旅踏上了北上的归途,其他的三个师也先后带走了九个旅。

河南的新兵师共六个旅,也在巴彦淖尔不断的装备支持下,渐渐成型。

剩下的三十万身穿绿军装的士兵,也没有再脱下军装,而是组建成了第一支巴彦淖尔建设兵团,陆续从山西转道进入蒙古草原。

沈莹在接待第一批建设兵团时,说道,“你们将建设中国的第一批大型钢铁厂,石油工业,核工业,化学工业”

她手指在河套北部画了一个大圈,然后再次说道,“黄河上游,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等到和平到来,你们还要奔赴各地,建设中国的整个重工业产业链,我们从黄河开始!”

这三十万河南老乡们,都是从饥荒中走出来的人组成的,他们是极其能吃苦是极其具有奉献精神的建设队伍。

他们的手满是老茧,他们被蒙古的风,吹的满是皱纹,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咱们全家的命是八路军给的,做人要知道报恩!”

在后世的历史中,他们转战新疆,转战四川,转战长江流域,转战珠江流域,他们沿着中国的三条水道和各个大型矿场基地,建立起一座又一座工厂,建立起一条又一条产线。

他们逢山开山,遇水搭桥,八路军到哪里,他们就建设到哪里。中国第一批国家级标准公路,标准铁路,标准机场都是他们的身影。

这群伟大的建设兵们,他们从最初的三十万人,后来发展到了三百万人,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建设兵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莹用一种特殊的兵团制度,在构建和锻炼中国的第一支重工业产业大军。

这不是开玩笑的,他们真的是军人,享受军人待遇,以军人的态度进行工程建设。他们是新中国工业最坚固的基石,为未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野火有一次问沈莹,“为什么要用兵团的形式进行工业建设?工人不也一样?”

沈莹回答道,“我们国情不同,各个地方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知识水平都很低,如果要快速进行国家级工程和产业建设,交给地方,那效率和质量难以把控!一支长期从事这些建设的军队,就不一样了,他们能够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比如修路,比如架桥,比如建设化工厂。一支部队专门做一件事,那就有传承,那就能慢慢制度化和专业化,和各个地方临时组建的队伍相比,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沈莹停了停,再次说道,“这是工业骨架,以他们为骨,地方派出人员跟着一起建设,就是血肉,慢慢地方学会了建设,操作和维护,这些工业项目就就会慢慢有魂。”

野火觉得沈莹应该比他懂,而且专业的部队,做专业的事,肯定没错,所以也就没有管过了。

三十万工业建设兵团,慢慢在黄河上游汇集,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和公路,将这些工厂全部连接。

从巴彦淖尔,到包头,到呼和浩特(沈莹已经将它改名),再到乌兰察布,到大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业产业带。

其工业建设规模,远超东北。参与这一批建设的人员,从建设兵团,到各地政府,超过五百万人。

他们日夜不停,他们战雪斗风,他们争分夺秒,他们以战斗的精神在建设这个国家第一条大型产业链。

到一九四三年,年终,化肥,医药,钢铁,塑料,发动机,火车头,一系列工厂一个个开始进入生产阶段,人类工业文明的奇迹在黄河的几字形大弯处逐渐成型。

美联社记者在访问过这片区域后,写下了这样的话,“黄河上船只川流不息,四车道公路上,运送物资的车队规模非常大,火车头日夜不停的行驶,深夜还能听到远处隐隐约约,工人们的号子声,这里的建设仿佛从来不曾停止。这里的工业规模之大,产业链之完整,已经等同于美国的五大湖地区。如果和平到来,这里应该会是亚洲最大的工业区!”

连第二战区长官都向重庆汇报,“黄河对面,好像每一天都有工厂建成,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与之相比,我之晋造如萤火之光,这是数千年未有之奇迹!”

喜欢抗日之火力不足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抗日之火力不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