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诸葛亮,也不能说他不识人,他身为丞相提拔了很多人才,比如保了蒋琬。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便是在马谡的身上上栽了跟头,因为代价太大而被人广泛熟悉。
所以知人善用,并不一定是真的就能知道对方的一切。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算再怎么亲密,也是两个人,很难完全看懂对方。
这件事上升到国家层面,在选贤任能的时候也是如此。
考试的作用确实是筛选,但是并不意味着被筛选掉的就不是人才,只是其不符合考试设置的条件和规则而已。
因此考试要设置的尽可能公平,并尽可能设定符合自己利益需求的规则。
比如从茫茫人海中选拔那些努力的,勤奋的,天资聪颖的,善于表达的等等。
至于更多,更全面的考察,则就难以做到。
想要全方位考察一个人是否是人才,自然是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炼。
给这群人官职和权力,让他们上手参与国家治理,然后根据表现分出个优劣来?
根本不可能那样做,成本太高了,对国家的危害太严重了,对百姓的伤害太大了。
所以,仅仅凭借几场考试选拔人才,看起来似乎是有点不公平,不理性的。
但是放眼望去古往今来、中外各地有哪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能比普世且公开的科举考试,更加公正公平普惠天下人呢?
任何渠道都有规则,但是没有渠道能像公开考试这样能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进来了。
放大到整个国家的人才选拔方面,最能提供直观参考的便是分数的高低。
公平公正公开用分数量化一个人,低成本高效率。
国家就是需要这样的一个直观明确难以被个人操作的标准来选拔人才,降低选才成本。
而不是用抽象的评价去选拔人才,血缘继承、察举制、九品官人法都不行。
这就和君主之位的继承,到底是立贤还是立长之争似的。
到底是立贤好,还是立长好,正常人当然会认为立贤好。
可是立贤的成本太大了,甚至可能成为国家不稳的根源所在。
什么是‘贤’,‘贤’这个标准过于笼统。
怎么样才算贤,真就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了,各自有各自的看法。
接着就是争吵,就是争斗,国家实力就这样在内斗中被消耗掉了。
贤不贤都是人为评价,当然是谁拳头大谁说得对喽。
就比如,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不堪重用,是不贤。
所以刘备活着的时候,马谡不被重用。
诸葛亮就觉得马谡能言善辩博学多识,是大贤。
因此诸葛亮掌权之后,马谡被重用。
这里面的可操作性太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