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言情小说>[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 第 219 章(第1页)

第 219 章(第1页)

*

离谱,相当离谱。

如果不是真实生,脑洞再大的话本写手也写不出这么炸裂的剧情。

对于俞龙珂率领部众归降一事,苏景殊只想说一句:包大人,您辛苦了。

以德服人,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以德服人。

最新消息传到京兆府,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反应都出奇的一致:这也行?

再然后,有些耐不住性子的文臣武将都开始想法子找王韶当初写给官家的对策,想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灵感也干一票大的。

御前奏对只有少数帝王亲信能参与,连京城的官员都不知道官家召见王韶到底说了什么,远在西北的他们更没法知道。

虽然从王韶平时的文章中也能看出他的想法,但是不如直接看他写好的策略清楚,反正也不是什么秘密。

所有人都知道招抚青唐吐蕃好处大大的有,西夏那边也玩过联合青唐各部落的手段,结果呢,青唐吐蕃现在还是青唐吐蕃,那些番人根本没有定性,投降复叛对他们而言就和喝水吃饭一样简单。

招抚番邦不容易,让番邦安心留在他们这边更不容易,但是不管怎么说能招抚过来就是功劳,以后背叛那是以后的事情。

秦凤路那边直接找王韶,永兴军路这边知道他们新来的同僚和王韶关系不错也都找到了经略司衙门。

在?看看那份神奇的《平戎策》?

各州主官不赞同王大人的策略他们赞同,别管招抚来的番邦能安生几年,只要迁移到到他们大宋地界儿就是他们的功劳,大不了就多花点功夫让他们没有叛逃的机会。

番邦叛逃无外乎就是正常需求无法满足或者是贪心不足想要更多,前者他们尽量满足,后者就派兵打服,反正总有解决的法子。

苏景殊:……

知道你们图省事儿,但也不能这么省事儿。

王韶两个月前已经抵达秦州,这时候才想细细研究他的平戎战略的想法是不是有点晚?

官家都把他派到秦州当机要秘书了,总不能还看不出他到西北是干什么的。

一个个的装傻的时候跟真傻子一样,现在看到人家不费一兵一卒就招抚十多万番邦部众又忙不迭效仿,要是人人都能靠嘴皮子来招抚番邦还轮得到他们来干这事儿?

找到他跟前的官员都不在乎脸面,吵两句可以,吵完之后得把王子纯的《平戎策》复述下来给他们看。

西北官场上的关系错综复杂,陕西宣抚使郭逵和秦凤路经略安抚使李师中这些地方大员都不赞同王子纯的想法,他们这种小官想支持也没多大用。

现在王子纯用实力证明番邦真的能被招抚,官家都同意了接纳内附的番邦部落,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地方大员不同意也没办法,他们现在照虎画猫能捡功劳的可能性很大。

骂就骂吧,为了功劳他们宁愿被骂。

苏景殊:……

苏大人有小情绪从来不会忍着,

谁给他找的麻烦他去找谁,秦州和京兆府之间通信很方便,这些日子正好要安排归附的十多万番邦部众,一天写三封信抱怨都不嫌多。

青唐吐蕃已经不是全盛时期的青唐吐蕃,如今的他们想要安稳过冬也很难,苏景殊知道番邦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脾性,合理怀疑俞龙珂这时候归附大宋是为了找个供应部民过冬的冤大头。

说他多疑也好说他冷血也罢,反正他不相信拥有十几万部民的大领会因为崇拜某个人而举族归附。

包大人又不是这两年才有的青天之名,想归附的话早归附了,还用等到现在?

有猫腻,不能掉以轻心。

不过来都来了,吃饱喝足就拍拍屁股走人未免有点不礼貌。

十几万人迁移也怪费劲儿的,王大人加油,最好让他们有来无回。

秦凤路安排几万人,永兴军路安排几万人,将番邦部众打散编入边地各军,要是这样还能让他们想叛变就叛变只能说大宋的官没本事。

王韶忙碌间收到抱怨的信件也不生气,西北这边的人际关系复杂程度和京城相比毫不逊色,他是被官家派来主持开拓河湟事宜的官,但是西北这边的主官都不赞同他的想法,他在这儿也是举步维艰。

就说这次招抚俞龙珂部,如果不是官家和王相公态度强硬,即便俞龙珂愿意归附朝廷也不会接受。

京城吵成什么情况他不太清楚,只听说那些反对招抚策略的朝臣甚至将接纳俞龙珂部和战国时赵国接纳上党相提并论。

赵国接纳上党为亡国埋下祸根,部分朝臣觉得接纳俞龙珂部也是祸患,坚决反对他的招抚策略。

在那些人眼里,大宋最好和周边政权相安无事,能不打仗就不打仗,现在的地盘已经足够,不能为了那些番邦部落而冒险。

和小小苏大人担心的差不多,他们信不过番邦。

王韶有自信能让归附的番邦不闹事,可他有自信没用,朝堂那边有官家和王相公压制反对的声音,西北这边只能靠他自己。

他得证明他有本事让归附的番邦部落不会反叛,然后才能说服西北各州的主官配合他的策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