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好似老僧坐禅一般,并不再言语,其他人都用余光瞥着内阁的最后一人,内阁若是全都齐心协力,那其他人也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内阁若是有分歧,其他人自然就要先想着保护自身了。
朱由校也在等,当时朱威与他商议对付文臣的时候,朱由校其实有些不太在意,因为他觉得现在的文臣已经比当初天启年间好的太多了。
天启初期,朱威与朱由校商议了无数治国之策,可是光有政策下不下去,都是白费劲。
治国如烹小鲜,说的简单,做起来可不简单。
一条政策执行的好坏,皇帝做不了主,朱威这等勋贵也做不了主,能做主的,是文官与各地小吏。
朱威对他说过,这是每一个朝代必经的阶段。
大明二百年,朝堂之上的人,其实都是各方利益的代表人罢了,你来我往好不快活。
现在的内阁,朱由校其实很满意,因为这些全都是正直之人,选这些人上来,是为了稳住局面。
可是正直的人在朝堂之上,缺点就太明显了,他们行事光明正大,每个人身上都是正气,散的光芒让旁人看不清楚,可是太亮了,反而看不清隐藏在暗处的那些肮脏。
现在不是开国之时,正直的人,反而会挡了路。
治官不治吏,等于没治。
内阁这些人能稳住天下官员,但是他们对于小吏,没有什么威慑力,因为他们看的都是大道,所有事情总想着一蹴而就,其实有些不切实际。
这就是现在大明最无奈的事情了。
五条新政推行两年多了,除了刚开始朱威大杀一通有些成效之外,其余的时间收效甚微,内阁每每觉得一个推行方法可行,可是下达之后反响平平。
更多的,则是他们太过于小心翼翼。
卫所改制是大事,每年朝廷养着这些人,最少支出五百万两白银,可是现在整个大明确定裁撤的卫所,不到二十个。
要知道卫所中人都是青壮力,裁撤之后不论是招募新军还是接手那些已经查明的田地,又或者是去给大基建计划补充劳力,都是可以的,但是他们因为害怕太过于急切,出了乱子不好收场。
还有一点,那就是那些世袭官员的处置问题,他们始终拿不出一个主意来,害怕让这些官员寒心,又害怕继续养着。
束手束脚,实非改革之才。
朱威与朱由校说的时候,朱由校其实是偏心内阁的,所以才有了先不动内阁,用孔子学院收拢其余世家子弟的想法,可是今日这事一出,朱由校的想法改变了。
内阁…也是该动了。
朝堂之上,落针可闻。
朱由校不说话,其他人也不说话。
左光斗脑门上都是汗了,他也知道,他的决定至关重要。
“臣左光斗…附议!”
最终,还是理性大于一切。
左光斗与内阁众人确实已经渐行渐远,工部尚书手下没了工部,还算的了什么工部尚书?
内阁众人怪他将工部拱手让人,可是左光斗不会后悔,因为他看得出来,工部在朱威手下能挥的作用比在他手上挥的作用要大得多。
但是这并不代表左光斗就愿意让徐光启的女儿嫁给朱威了,左光斗与杨涟一样,都是正的邪的人物,这种事,他不会坐视不理。